在英語教學的漫漫長路上,我們都懷揣著一個共同的心愿:讓學生不僅能熟練掌握這門語言,更能深切領悟其背后的文化、邏輯與魅力。但在日常教學中,大家或許都碰到過這樣的場景:學生們能流暢背誦單詞、語法規則,考試時卻在實際運用上栽跟頭;課堂上對知識點頻頻點頭,一到生活里要用英語交流,就變得支支吾吾。這背后的根源,往往在于教學過于側重知識的機械記憶,而忽視了對知識的深度理解。 就拿我之前教過的一個班級來說,在學習一般現在時的時候,我曾花費大量時間講解語法規則,學生們筆記做得滿滿當當,課堂提問回答得也像模像樣?傻搅藢懽骶毩暎瑔栴}就暴露無遺:不是 be 動詞和實義動詞混用,就是主語第三人稱單數時動詞忘了加 “s”。這讓我意識到,他們只是死記硬背了規則,并未真正理解何時、為何要用一般現在時。 當我們聚焦于追求理解的教學時,情況就大不一樣了。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 “容器”,而是主動探索意義的 “探險家”。在講解現在進行時的時候,我嘗試改變策略。先播放一段孩子們在操場上玩耍的視頻,畫面里有的在跑步,有的在跳繩,有的在踢球。孩子們的注意力瞬間被吸引,我順勢提問:“What are the children doing?” 引導他們用現在進行時描述看到的場景。隨后,讓學生兩兩一組,互相詢問并回答 “What are you doing now?” 在這樣的互動中,學生們不僅輕松掌握了現在進行時的結構,更明白了它用于描述當下正在發生的動作這一實際用途。這,就是追求理解教學的魅力 —— 讓知識從抽象的書本,走進鮮活的生活。 一、逆向設計:以終為始規劃教學藍圖 (一)明確預期結果:從學生視角出發 在踏上每一次教學旅程前,咱們得先明晰目的地。這就要求我們依據課程標準,深入剖析學情,從而錨定具體、可衡量的學習目標。面對剛踏入初中的學生,咱們要考慮到他們小學階段積累的簡單英語知識基礎,以及這個年齡段對新奇事物充滿好奇、渴望表達自我的特點;诖耍蹅兛稍O定以下學習目標:知識層面,學生能夠精準認讀、拼寫諸如 “parent” “grandparent” “sister” “brother” 等家庭成員詞匯,熟練掌握 “This is my...”“These are my...” 等用于介紹家人的句型;技能方面,學生能夠運用所學詞匯和句型,條理清晰地描述家庭成員的基本信息,繪聲繪色地講述家庭聚會中的趣事,且表達流暢自然;情感態度上,借由對家庭話題的深入探討,激發學生珍視家人、熱愛家庭的情感,培養他們在交流中尊重他人、分享生活的意識。這些目標宛如明亮的燈塔,為后續教學照亮前行的方向。 (二)確定評估證據:精準檢驗理解程度 有了目標,還得有精準的 “測量尺”,來看看學生到底學得咋樣。多樣化的評估方式就像多面棱鏡,全方位折射出學生的學習成效。 課堂表現觀察是一扇窗,透過它,咱們能實時洞悉學生的學習動態。在小組討論 “家庭聚會最喜歡的活動” 時,觀察學生能否靈活運用所學句型積極參與交流,能否與小組成員默契協作、碰撞思維火花。作業完成情況也是重要考量,像布置學生寫一篇 “My Family” 的小短文,從詞匯運用是否恰當、句型結構是否準確、內容是否豐富飽滿等維度,就能精準探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。口語測試更是不可或缺,模擬真實家庭聚會場景,讓學生現場介紹家人、分享聚會經歷,考察其口語的流利度、準確性與交際的得體性。 再如單元測驗,精心設計涵蓋詞匯辨析、句型轉換、閱讀理解(如閱讀一篇關于西方家庭聚會習俗的短文回答問題)、寫作(如描述一次難忘的家庭聚會)等題型,綜合檢驗學生聽、說、讀、寫各方面能力是否達標。這些評估方式彼此呼應、相輔相成,共同為教學調整與學生學習改進提供有力依據。 (三)設計學習活動:搭建通往理解的階梯 學習活動是連接學生與知識的橋梁,要設計得巧妙有趣、富有挑戰,才能吸引學生欣然踏上求知之旅。 以聽說活動為例,播放一段溫馨歡快的家庭聚會視頻,視頻里人們歡聲笑語、暢所欲言。觀看后,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回憶聽到的關鍵信息,像 “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the party?” “What are they doing?” 接著,組織學生分組模仿視頻進行對話練習,鼓勵他們加入自己的創意,讓交流更加鮮活。在閱讀板塊,選取一篇介紹不同國家貨幣,如大家都怎樣使用貨幣等。閱讀前,拋出懸念激發好奇,如 “Do you know how American kids know the money?” 閱讀中,穿插問題幫助學生梳理文章脈絡,像 “What activities do they usually do?” 閱讀后,安排小組討論對比異同,加深理解。寫作訓練時,先展示幾篇不同風格的優秀范文,有簡潔平實的,有文采斐然的,和學生一起剖析結構、賞析好詞好句,隨后讓學生借鑒技巧,創作屬于自己的家庭故事。 通過這一系列環環相扣、層層遞進的活動,為學生營造沉浸式學習氛圍,讓知識在趣味與挑戰中,穩穩扎根于他們的腦海。 二、大概念引領:構建英語知識體系 (一)挖掘大概念:串聯知識珍珠 在英語知識的廣袤星空中,大概念宛如熠熠生輝的北極星,為師生指引方向。它絕非孤立的語法規則、詞匯列表,而是統攝諸多知識細節的核心要義。 以英語語法為例,“動詞的時態” 便是一大關鍵概念。從小學初步接觸的一般現在時,到初中逐步深入的現在進行時、一般過去時等,看似繁雜的時態變化,實則遵循著時間邏輯這條暗線。一般現在時用于描述日常反復發生的動作或客觀真理,像 “We go to school from Monday to Friday.”;現在進行時聚焦當下此刻正在進行的行為,如 “Look! She is dancing in the classroom.”;一般過去時則將記憶拉回過去已發生的事情,“I visited my grandparents last weekend.”。理解這一核心概念,學生便能洞察不同時態背后的表意差異,精準選擇合適的時態進行表達,而非機械背誦規則。 再看英語寫作,“文體特征與寫作結構” 是貫穿始終的大概念。小學階段寫簡單的日記、便簽,初中進階到記敘文、說明文創作。記敘文講究起因、經過、結果的完整敘述,以人物、事件為主線,像寫 “An Unforgettable Trip”,需清晰勾勒旅行的前因后果、沿途見聞;說明文旨在闡釋事物特征、原理,如介紹 “The Internet”,要條理分明地闡述其功能、發展等。把握文體大概念,學生從謀篇布局到細節雕琢,都能有章可循,讓筆下文字層次井然。 這些大概念恰似強力膠水,將零散的知識點粘連成穩固的知識板塊,助力學生輕松調取運用,實現知識的跨情境遷移。 (二)基于大概念教學:從小學奠基到初中深化 小學階段,孩子們如同初綻的嫩芽,好奇心旺盛但認知能力尚淺。英語教學多倚重直觀形象、趣味盎然的方式,悄然在他們心中埋下大概念的種子。以學習動物詞匯為例,教師借助色彩斑斕的動物卡片、活潑逗趣的動物動畫,讓孩子們在歡樂氛圍中記住 “cat” “dog” “elephant” 等單詞。課堂上,簡單的對話練習 “What’s this? It’s a...” 初步構建起英語交流的雛形,這實則是為語言運用大概念奠基,讓孩子領悟英語能描繪身邊萬物。 步入初中,學生的思維愈發敏銳,知識儲備漸豐。此時,圍繞大概念的教學走向縱深拓展。同樣是語言運用,閱讀課上選取經典英文篇章,像《魯濱遜漂流記》簡易版,在分析文本時,教師引導學生關注不同角色語言風格差異,領悟正式與口語表達的情境適配性;寫作訓練里,要求學生依據給定主題,如 “未來城市生活”,綜合運用多種時態、復雜句型,架構邏輯縝密的篇章,深化對語言精準表意、靈活多變的理解。 從小學到初中,大概念教學如一場接力賽,前一階段的啟蒙為后續深化筑牢根基,后續拓展又反哺前期認知,促使學生英語素養螺旋攀升,逐步成長為熟練駕馭英語的能手。 三、創設情境:讓英語學習 “活” 起來 (一)情境的力量:激發學習內驅力 大家都知道,語言是生活的 “鏡子”,脫離了情境的英語學習,就像無本之木、無源之水。一個貼合學生生活、興趣與認知水平的情境,能瞬間點燃他們的學習熱情,降低知識理解的難度,讓英語從書本上的字符,變為鮮活的交流工具。 就拿日常交際用語來說,咱們創設一個 “餐廳點餐” 的情境。教室里簡單布置成餐廳模樣,擺上幾張桌椅,放上菜單道具。學生分別扮演顧客和服務員,“顧客” 看著菜單糾結地說:“I’d like some hamburgers, but I’m not sure if they are too greasy. What would you recommend?” ,“服務員” 熱情回應:“Our vegetable salad is very fresh today, and the spaghetti is also popular. It tastes great.” 在這樣的情境里,學生不僅輕松掌握了點餐、推薦菜品的常用句型,還學會結合情境靈活應變,像考慮食物口味、健康因素等來交流,比單純背誦句型效果好得多。 再講講文化主題的情境創設。在學習西方節日時,以 “圣誕節” 為例,播放一段溫馨歡樂的圣誕節街頭慶祝視頻,視頻里人們唱著圣誕歌、交換禮物、裝飾圣誕樹?赐旰,組織學生討論:“What traditions do you see in the video? Do we have similar festivals in our country?” 引導他們對比中西方節日習俗,理解文化差異。學生們紛紛踴躍發言,講述春節貼春聯、放鞭炮,中秋節賞月、吃月餅等習俗,在交流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,也增強了跨文化交際意識。這種情境化學習,讓知識不再是干巴巴的文字,而是帶著生活溫度、文化底蘊的 “寶藏”,吸引學生主動挖掘。 (二)情境創設實操:多維度融合 那如何在課堂上巧妙創設情境呢?多媒體資源可是咱們的得力 “助手”。選取英文電影片段輔助教學時,要精心選材,像經典動畫電影《瘋狂動物城》,其畫面精美、語言生動且貼近生活,情節涵蓋友誼、夢想、克服困難等多元主題,適合各年齡段學生。播放前,提出問題引發思考,如 “Why does Judy want to be a police officer?”;播放中,適時暫停講解難點詞匯、短語,像 “You can only be what you are born to be.” 里的 “be born to be” 短語用法;播放后,組織小組討論劇情、角色性格,模仿經典對白進行表演,讓學生沉浸在英語語言環境里,提升聽說能力,感受英語的魅力。 角色扮演同樣妙趣橫生。在教授問路指路句型時,設定 “城市街頭” 情境,學生分組扮演問路者與指路人。一位學生焦急地問:“Excuse me, I’m lost. Could you tell me how to get to the nearest subway station?” 另一位學生耐心指路:“Sure. Go straight along this road and turn left at the second crossing. You can’t miss it.” 在你來我往的互動中,學生對句型的運用得心應手,還鍛煉了溝通能力與應變思維。 要是條件允許,實地考察更是能給學生帶來震撼體驗。學習 “自然景觀” 相關知識時,帶學生走進公園、郊外?吹戒,引導學生描述:“Look at the stream. The water is flowing gently and it makes a pleasant sound.” 觀察古老樹木,探討:“How old do you think this tree is? What kind of trees are common in this area?” 讓學生親身感受自然之美,將書本知識與現實見聞緊密相連,知識記得牢,表達也更流暢自然。通過這些多元情境創設方法,為學生打開一扇扇通往英語世界的大門,讓他們在趣味中探索,在實踐中成長。 四、多元評估:全方位見證成長軌跡 (一)評估多樣化:不止于考試成績 在追求理解的教學旅程中,咱們得告別 “唯分數論”,擁抱多元評估的新世界。除了常規的紙筆測試,檔案袋評價、同伴互評、自我評價等都是洞察學生學習成效的 “多棱鏡”。 檔案袋評價就像是學生學習的 “成長相冊”,里頭精心收錄著他們的課堂佳作、課后習作、思維導圖、學習反思日志等珍貴 “照片”。就拿學習英語寫作來說,學生把從最初簡單稚嫩的語句,到后來邏輯縝密、文采斐然的文章依次歸檔,再附上每篇作品的創作思路、自我點評以及老師的批改建議。如此一來,不僅清晰呈現出寫作技能的進階軌跡,更能讓學生在回顧中真切感受到成長的喜悅,激發持續奮進的動力。 同伴互評則為學生搭建起合作學習的 “交流橋”。在英語閱讀分享活動里,學生分組閱讀同一篇文章后,互相點評對方的閱讀理解、觀點闡述是否到位。這個過程中,他們既能學習借鑒同伴的新穎視角,又能在給他人提建議時,加深自身對知識的理解,學會換位思考,提升批判性思維能力,讓學習從單向輸入變為多向互動。 自我評價宛如學生手中的 “學習指南針”,引導他們定期反思學習過程。例如,完成一個單元學習后,學生靜下心來思考:這階段的學習目標達成了嗎?哪些學習方法效果顯著,哪些需要調整?像有的學生發現自己背單詞時,用聯想法記得又快又牢,可做閱讀理解總是急于求成、忽略細節,于是便有了后續改進的方向,逐步成長為學習的 “掌舵人”。 (二)反饋促提升:為學生成長 “導航” 及時且有針對性的反饋,恰似學生成長路上的 “導航儀”,能精準助力他們調整航向,駛向知識的彼岸。 當學生完成寫作練習,咱們反饋時要先敏銳捕捉閃光點,大力肯定他們運用的巧妙詞匯、獨特句型,或是新穎觀點,像 “你用的這個‘gorgeous’來形容風景,比‘beautiful’更出彩,一下就讓畫面躍然紙上,看得出你詞匯積累很用心”,給予他們滿滿的成就感。緊接著,再溫和且具體地指出問題,如 “這處句子的時態有點小混淆,要是把‘played’改成‘play’,就和前文的時間背景更契合啦”,并附上正確示例,讓學生一目了然知道如何改進。 口語練習反饋也有妙招,課堂上學生發言后,咱們迅速提煉精華,重復強調關鍵的正確表達,同時巧妙糾正發音、語法錯誤,以鼓勵為主調,如 “你剛才分享假期經歷時,‘went to the beach’這個短語用得超地道,要是‘swim’的過去式‘swam’發音再飽滿些,就完美無缺啦,繼續加油”,讓學生在輕松氛圍中提升口語水平,不懼開口表達。 憑借多元評估與貼心反饋,咱們為學生打造全方位成長支持系統,見證他們在英語學習天地里振翅高飛。 攜手共進:為學生的理解之路添彩 親愛的英語教師同仁們,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往高效教學、深度育人的新大門。雖說初中與小學教學在學情、知識難度上存在差異,但理念一脈相承。小學階段是啟蒙,重在激發興趣、鋪墊基礎,咱們巧用情境、游戲,讓孩子們親近英語;初中則在此基礎上深化拓展,強化知識體系、提升綜合運用能力。希望大家別怕嘗試新理念,咱們能依據學生實際,逐步調整優化。 若大家想深入學習,《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》這本書必看,里頭有超多理論、案例剖析,給咱啟發滿滿。還有不少教學資源網站,像教習網、小學英語學科網,課件、教案、素材應有盡有;公眾號如 “小學英語微課堂”“英語教學教研”,常分享新穎實用點子。多交流、多探索,咱們攜手讓學生英語學習之路越走越精彩,看他們在理解中綻放光芒,真正駕馭英語、暢享語言魅力!

|